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“红苹果”:你的善意能跨越高墙

· 机构动态

上月,第55期“穿墙引线·让爱回家”亲情拓展营活动圆满落幕,尽管未能亲身去到现场,但也时刻通过红苹果公益团队——果果姐姐的朋友圈,追踪着活动的点滴进展。其中,一条关于“志愿者说”的专栏朋友圈里,几位志愿者真挚的分享令我心生触动,暖意融融。

01

01笑容里的火种:看见被遗忘的星光

“爱是会传递的,等我长大后我也要向叔叔阿姨们学习”,孩子稚嫩的承诺让人心头一暖。

志愿者江涛老师分享,“冲破高墙的纯真笑脸”,打破了他对监狱“灰暗”的刻板印象。

原来,在铁窗之后,仍有未被阴霾吞噬的灵魂——服刑人员子女的眼神里,藏着对爱最本能的渴望。这些孩子本不该被标签定义,而志愿者们用陪伴种下的火种,正在驱散他们生命里的阴影。

爱或许就如同那根最好的风筝线,让迷失的孩子找到了回归人间的方向

02坚守中的微光:当善意汇聚成星河

从“万事开头难”到“无数同道中人加入”,志愿者林敏明老师分享的“信任与支持”,道破了公益最动人的模样。

红苹果公益的成长轨迹,像极了萤火虫聚光的过程——最初只是零星微光,却因承载着“世界的爱”而吸引更多星光。

每一位志愿者都像是一个微小的光源,或许单个人的光芒并不耀眼,但当他们彼此映照、相互支持时,那汇聚起来的光芒便无比璀璨

“生命诗意地绽”这一美好的信念,也在这份光芒的照耀下,从理想照进了现实。公益的意义,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单向付出。在参与公益的过程中,每个志愿者都能在“被需”中重新找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

当看到自己的付出能给他人带来改变和希望时,那种内心的满足与成就感,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。

03沟通里的温度:用同理心敲开坚冰


狱警马海腾引用《弟子规》的思考,撕开了传统管教模式的局限性。“将加人,先问己”的同理心,让我看到了比“说教”更有力量的沟通方式。

在过去,服刑人员常常被视为冰冷的改造对象,似乎他们只需要接受规则和教导就可以。然而,事实上,他们也是有着复杂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个体。

志愿者『用心』感受,用『平等』对话替代居高临下的说教,他们正在做着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,一件润物无声的事——就像春风化雨,让冰封的心灵重新流淌善意。

或许真正的救赎,从来都始于被『看见』、被『理解』的那一刻。

志愿者赖小宏老师提到:“穿墙引线活动”让“被忽视的群体”走进公众视野。

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,她的触动恰好说明了公益存在的独特价值:当制度性帮扶难以触及心灵时,民间公益以“非功利性”的柔软姿态,填补了社会关怀的盲区。这种“微薄之力”的汇聚,让我感受到公益的本质——不是宏大的口号,而是无数个“我愿意”的叠加。

就像,在红苹果公益的故事里,"果果姐姐"不是某一个人的专属称谓,而是无数志愿者的集体化身,它的背后是温柔亲切的果果姐姐,是阳光开朗的果果哥哥,也是热心奉献的叔叔阿姨。每一位“果果”都怀揣着滚烫的爱心,用真诚与善意搭建起跨越高墙的温暖桥梁。

品读几位志愿者老师的分享,我发现,在活动里他们不单是志愿者一种身份,他们深知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,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,反而成为了火种的传递者。

在生活中,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其中一颗“红苹果”——不必追求光芒万丈的耀眼,只愿做一个温暖有光的存在。

毕竟,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那些“被遗忘的角落”停留片刻,愿意付出自己的一份爱与关怀时,这个世界的裂缝里,就会生长出更多充满希望的“生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