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德公益研究中心: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,推动公益事业前行

· 党建工作

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、民生服务、公益慈善等领域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,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。明德公益研究中心作为专注于公益领域的研究型社会组织,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方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路径。本报告将从社会组织协商、第三次分配、党建工作、信息公开及重点领域实践五个维度,梳理其具体实践成果。

一、深化 “社会组织协商”,搭建民意沟通桥梁

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“完善协商民主体系,推进社会组织协商制度化发展”。明德公益研究中心立足 “公益研究 + 基层调研” 的核心优势,在实践中构建了 “调研收集诉求 — 专业分析整合 — 对接政府反馈” 的协商闭环。

基层诉求调研:中心多次组织团队深入基层开展实地调研。例如在甘肃武威的入户走访活动中,工作人员与残障人士、困难家庭等群体面对面交流,系统收集其在生活保障、教育资源、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真实需求,形成第一手民意资料。

专业成果转化:将调研数据转化为《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研究报告》等专业性成果,通过报告中的数据对比、案例分析,清晰呈现基层问题的核心矛盾(如残障人士就业培训覆盖率不足、乡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)。

政企沟通对接:依托与政府部门的长期合作关系,将研究成果反馈至民政、教育、人社等相关单位,为政策制定提供基层视角。例如针对残障人士就业问题提出的 “‘公益组织 + 企业’定向培训模式”,被纳入地方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参考范围,实现了 “群众诉求 — 政策响应” 的有效衔接。

二、参与 “第三次分配”,激活公益生态活力

二十大报告提出 “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,构建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”。明德公益研究中心以 “研究赋能 + 资源链接” 为核心,在第三次分配中发挥枢纽作用。

慈善资金精准引导:对教育、医疗、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公益项目进行专业评估,为企业、基金会等捐赠主体提供 “资金使用效率分析报告”。例如在乡村教育公益项目中,通过对比不同地区 “投入 - 受益比”,引导捐赠资金流向教育资源最薄弱的县域,提升慈善资金的社会效益。

志愿服务创新组织:在 “残障人士就业技能提升计划” 中,整合企业志愿者资源,组织技术专家、人力资源师等开展定制化培训,将个体技能志愿服务与残障群体就业需求精准对接,累计带动 200 余名志愿者参与,帮助 87 名残障人士掌握基础职业技能。

公益项目模式创新:结合特定群体需求设计创新项目,如针对乡村妇女的 “公益 + 技能” 培训项目,通过公众号报道可知,该项目既为妇女提供手工编织、电商运营等技能培训,又将其作品通过公益平台销售,实现 “志愿服务 + 经济增收” 的双重价值,呼应了第三次分配 “自愿贡献与个性价值结合” 的特征。

三、以合作为依托,强化党建效能

二十大报告要求 “加强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”。作,但从其合作模式与资源链接实践来看,形成了 “以合作代沟通、以协同促党建” 的特色路径,契合 “党建作为沟通平台” 的核心要求。

跨主体合作:中心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、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、地方民政部门及企业公益平台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。这种多元合作网络实际承担了党建工作中 “横向联动、纵向对接” 的功能,例如与高校联合开展的 “公益政策研究课题”,本质上是与学术机构的思想交流;与地方民政部门的项目合作,则实现了与监管部门的常态化沟通。

行业资源共享:在 “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培训” 中,中心联合同行业机构共享课程资源、师资力量,累计为 300 余家基层公益组织提供培训,既提升了行业整体服务能力,也通过合作强化了社会组织间的协同联动,体现了党建工作中 “资源整合、互助共进” 的理念。

四、推进信息公开,保障公众知情权

二十大报告提出 “完善办事公开制度,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公益事业”。明德公益研究中心通过官网与公众号的信息披露,构建了透明化的公益研究生态。

基础信息公开:官网 “关于我们” 栏目详细公示组织架构(如研究部、项目部、合作部职责分工)、发起背景(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NGO 研究所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合发起)、年度工作报告等内容,明确机构的非营利属性与公益使命。

项目动态披露:公众号定期推送项目进展,如 “乡村公益组织培训项目” 的阶段性成果(覆盖 15 个县域、培训 200 名从业者)、“残障人士康复服务研究” 的中期报告等,让公众直观了解研究项目的实施效果。

合规基础奠定:目前信息公开已涵盖项目内容、合作机构、研究成果等核心板块,为后续响应更严格的信息公开要求(如财务明细、资金流向)奠定了基础,符合二十大 “保障公众对公益事业知情权” 的要求。

五、聚焦重点领域,服务国家战略实施

二十大报告提出 “推进乡村振兴、保障人民健康等战略”,明德公益研究中心结合自身研究领域,在重点领域形成了针对性实践。

助力乡村振兴:通过 “乡村公益研究” 可知,中心开展了 “乡村社会组织能力提升计划”,为县域公益组织提供项目设计、资金管理等专业培训。例如在云南某县的落地项目中,通过 “集中培训 + 一对一辅导”,帮助当地 12 家乡村公益组织完善了 “留守儿童关爱项目” 的执行流程,提升了乡村公益服务的专业化水平,间接推动乡村民生改善。

保障人民健康:聚焦残障群体、老年群体等特殊人群的健康需求,开展专项研究。如 “残障人士康复服务模式探索” 项目,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康复服务的覆盖率、服务质量,提出 “‘社区 + 机构’联动康复模式”;在 “老年社区健康关爱项目” 中,研究整理了适合社区推行的 “低成本健康监测方案”,为基层健康服务提供了可复制的参考样本。

总结与展望

明德公益研究中心呼应了党的二十大对社会组织的要求:在协商民主中发挥 “民意传递者” 作用,在第三次分配中承担 “资源枢纽者” 角色,在行业发展中践行 “协同推动者” 使命。未来,中心将进一步强化党建工作的显性化建设、完善财务信息公开细则,并深化研究成果向政策落地的转化效率,以更精准的实践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为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